樸實無華 書寫工匠精神——記色連二礦信息中心任德義 | |||
煤炭資訊網 | 2023/3/3 20:46:01 人物展示 | ||
從淮南到鄂爾多斯,從離家10公里到1000公里,馳騁煤海二十余載,無論在哪,他的“匠心”精神和勞模品質始終沒有改變。工作中留下了他堅強的印記,大地深處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,默默無聞的奮斗詮釋了他的“匠心”精神。作為“北移”大軍中的一員,從熟悉的故土來到陌生的地方,無論是北方冬季嚴寒刺骨的氣候,還是離開故土的絲絲感傷,他始終堅持用“匠心”書寫初心,鑄就勞模品質。 他憑借自己熟練的崗位技能,像一顆螺絲釘一樣與智能化建設擰在一起,他開始大膽探索智能化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技能,從新設備入手,勤學苦練,觸類旁通,先后掌握了智能化設備中的通訊、視頻、網絡、人員定位等多種設備原理的安裝調試技術,練就了智能化設備運行狀態“一看明”、“一查準”、“一摸清”等安裝調試絕技絕活,特別是對新設備調試安裝技術的掌握,為該礦縮短了建設工期,降低設備故障率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其中,由他提出的3項安裝調試技術改進建議,均被智能化建設廠家采用。 擔當全員創新的領軍人 俗話說干一行、愛一行,但如今社會還必須精一行、通一行。作為新礦區的老礦工,他始終發揚著釘釘子精神,積極進取、創新工作、攻無不克。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。該礦同樣在技術革新領域掀起了新的浪潮。該礦積極創建由任德義負責的“自動化創新工作室”,提供了創新實驗室、創新電子平臺等創新交流平臺。設置以任德義為首的10余名創新導師,針對礦井智能化建設技術研究應用課題進行攻關。任德義擔任攻關小組組長,著力制定各個系統的安裝調試改造技術方案,為礦井智能化建設縮短工期一個月,任德義帶領的自動化工作室也被集團公司評為“2021年度青年文明號”。 勇擔重任匠心鑄就成功
2022年4月,綜合機房進行模塊化機房改造,機房內所有的設備和線纜都要遷移,當時,由于缺少圖紙和資料,很多設備和線纜根本就不知道用途和去向,這就為機房設備的遷移造成了很大困難。近百臺設備的功能和位置,近千根線纜的走向和作用都要統計和繪圖。那一段時間,任德義天天泡在機房里,拿著紙筆在亂如蜘蛛網的線纜中鉆來鉆去,用手一點一點地把線路的走向捋出來,一邊捋線一邊記錄,一干就是大半夜。最后把機房所有設備的功能和線纜的走向登記在冊并繪成圖表。為綜合機房的升級改造如期完成,機房設備的順利遷移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做立足生產一線的守業者 礦山的生活,培育了他豪放的熱情。把青春獻給礦山是礦工的價值,把技術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任德義的希望。任德義是一位老同志、老大哥、老技術人才。說他老,是因為他在部門中算年長者,技術老到,經驗老練。但他一點兒也不倚老賣老,作為班組的一員,任德義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盡心盡責做好“傳幫帶”工作。在業余時間內他兼職培訓教師,根據課程安排,不定期為培訓人員講課傳經。他常說:“一個人技術過硬不算硬,一個團隊的技術過硬才是硬。”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,全班的職工養成了學技術、鉆業務的良好風氣?,F在全部職工的技術和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,個個都能獨當一面。 為把自動化班帶成一個家庭,他總結出了“五點貼心親情工作法”的班組文化。在研究人的本能和弱點過程中,著重解決職工思想問題,化解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焦慮、畏難情緒,及時解決職工的畏懼心理和惰性思維;在關注人的需求點上,他帶頭成立了“互助小組”,一人有事,全班幫忙,解決了職工后顧之憂;在培育人的積極性上,通過“傳幫帶”,不斷提高職工的工作技能和崗位技能,調動職工鉆技術、學業務的主動性;在放大人的優點上,積極鼓勵激勵職工,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,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;在調動職工的價值點上,通過創新創效,使職工真正感受到人生處處有精彩,工作處處有平臺。任德義所在的班組,連續多年被評為“先進班組”,多名職工被評為“先進個人”,實現了個人追求,體現了人生價值。 在色連二礦的建設發展過程中,任德義長期甘當無名工匠,在平凡崗位上像老黃牛一樣辛勤耕耘,用智慧、汗水和雙手,為企業發展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,不愧為時代勞模!
|